試論二胡運弓的基本原理
2020-7-24 14:49:38.www.whjjya.com.點擊:936次
在二胡演奏中左手全部的技法變化都依附于右手運弓和弓法變化而存在,沒有運弓和弓法變化就沒有一切演奏.正如俄羅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鮑•阿•斯切潘諾夫在《實用弓法》一書中所指出的:“對于演奏者來說,
在二胡演奏中左手全部的技法變化都依附于右手運弓和弓法變化而存在,沒有運弓和弓法變化就沒有一切演奏.正如俄羅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鮑•阿•斯切潘諾夫在《實用弓法》一書中所指出的:“對于演奏者來說,弓法是各種演奏技法的總和,一定的演奏方法具有一定的含義與內容,而且和所演奏的那支樂曲全部因素永遠是互相聯系著的!惫ā斑直接或間接影響作品的風格、力度、節奏和音樂進行的特點,還能強調節拍,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樂器本身的音色等等”(見注釋①)。因此說弓法是演奏的靈魂,是弓法變化賦予演奏藝術個性和活力。二胡和小提琴在運弓發音和弓法變化的基本原理上是一脈相通的。為便于論述二胡運弓的基本原理,本文試圖從運弓發音時產生的“弓速”、“弓壓”和“發音點”三個基本因素入手,。分析探討新的運弓理念、運弓要領和弓法轉換的規律特點,以使二胡演奏和教學更趨科學、合理而規范。
一、 運弓發音時產生的三個基市因素
二胡演奏中弓法變化的基礎,首先在與運弓發音的質量和特點,而發音的質量和特點,則在于運弓時所產生的三個基本因素:即弓速、弓壓和發音點的起奏方式。二胡作為弓弦樂器,是通過運弓擦弦點破琴弦的阻礙進行發音的。在實際演奏中,運弓發音時產生的三個基本因素,各具特性又相互依存,使三者密切聯系相互配合,才構成運弓發音變化和各種弓法變化。
(一)弓速
弓速即運弓的速度,是運弓發音時產生的第一個基本因素。弓速與弓壓是運弓發音過程中,同時產生的兩種不同性質的物理現象:一個是指運弓的速度快慢;另一個是指運弓擦弦的壓力大小。兩者相互配合、相依共存完成運弓發音。問題在于運弓弓速的快慢是通過手臂擺動來控制的,運弓動作明顯可見。而且在單位時間內,弓速快慢引發的力度和運弓量(即弓長)的變化,具有一個明顯而直觀的運弓過程。而弓壓的大小是通過握弓的手指“彈簧”控制傳力的,調節弓壓的大小,需要靈敏適度的手感,沒有明顯的動作過程。兩相比較,由于弓速是通過手臂擺動控制的,而控制弓速快慢又有明顯的運弓過程,比較直觀便于掌握。因此弓速不僅是運弓發音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在均勻適度的弓壓配合下,成為控制發音變化進而表達音樂情感的一個重要手段。
1.弓速與單位時間量
實踐表明,弓速快慢變化是由單位時間的量化標準來界定區分的,沒有統一的單位時間的量化標準,也就談不上弓速的快與慢。具體而言,我們實際演奏的樂曲,都有相應的速度、節拍、節奏在時值上的要求,即便是節拍自由的散板,也有相對的速度要求和靈活的拍子及節奏變化。因此控制弓速的快慢變化,首先要與相應的單位時間量相對應,才能根據音樂需要按照單位時間量控制弓速變化。
2.弓速與力度
在單位時間內,假如弓壓保持不變(弓壓是另一個產生力度變化的基本因素),改變了弓速就改變了運弓的力度。一般地講,如加快弓速則會加大運弓力度;減慢弓速則會減小運弓力度。弓速快慢與力度大小成正比。平穩均勻地逐漸加快弓速,就意味著逐漸加大了音量;平穩均勻地逐漸減慢弓速,就意味著逐漸減小了音量。因此,在運弓發音控制力度變化時,首先要保持平穩均勻的弓速變化,在演奏音量相同的發音時,保持平穩而流暢的運弓:即在不改變發音點的起奏方式和保持均勻弓壓的同時,掌握平穩均勻的弓速變化,是控制力度變化的基本保證。
3.弓速與運弓量
在單位時問內,假如弓壓不變,改變了弓速也就改變了運弓量,即運弓的長度。運弓時弓速快則運弓量大,所用的弓長多;弓速慢則運弓量小,所用的弓長少。在單位時問內,弓速的快慢與所用弓長的多少成正比,而二胡琴弓馬尾的長度是固定不變和有限的,因此就要求演奏者在運弓時,能充分利用弓速變化可引發弓長變化的這一特性,通過控制弓速變化,合理而有效地運用有限的弓長,按照音樂規定的速度、力度,在節拍、節奏時值允許的范圍內,充分運用有限的弓長完成運弓發音的演奏。如在演奏慢長弓時,之所以一弓可演奏一拍時值,一弓也可演奏四拍或八拍時值,其原因在于控制好一弓在前半時段的弓速和弓長,并運用好一弓在前半時段為后半時段所預留的較多的弓長,從而順暢地完成全弓的演奏,由此產生的運弓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對有限的弓長運用得當,會使運弓發音連貫流暢而富于變化;對有限的弓長運用不當會造成樂音的發音單調而直白。一般地講,運弓時的弓長與弓速和力度有關,并與所演奏的樂音對值長短相適應。在單位時間內弓速快,發音力度大,所用弓長則長;弓速慢,發音力度小,所用弓長則短。音樂時值較長的樂音則需要較長的弓長;而音樂時值較短的樂音則需要較短的弓長。只有充分而得當地運用有限的弓長,才能提高藝術表達能力。
4.弓速與弓位的選擇和調整
弓位即運弓的部位:即從運弓起奏至收弓停奏時所用的運弓部位。演奏時的一般規律是拉弓運弓方向是從左向右,即從琴弓的弓根向弓尖部位運弓:推弓的運弓方向是從右向左,即從琴弓的弓尖向弓根部位運弓。由于不同弓速引發不同的弓長變化,現將慢、中、快三種不同弓速、弓長的基本弓法,按照常規劃分出三種不同的起奏弓位。(1)慢速長弓的弓位,可選用拉弓或推弓的全弓演奏。(2)中速半弓的弓位,可選用以弓中為中心的左右半弓演奏。(3)快速短弓的弓位,可選用拉弓在弓中偏右部位或推弓在弓中偏左部位用寸弓演奏。為便于了解及合理選擇弓位,現將全弓從右至左劃分為若干弓段,即從弓根到弓尖(或從弓尖到弓根)為:(1)全弓,全弓的中間點為弓中。按全弓的1/2可分為:(2)右半弓,(3)左半弓。按全弓的1/3可分為:(4)l/3右弓,(5)1/3中弓,(6)1/3左弓。還可按全弓的1/4細分為:(7)1/4右弓,(8)1/4右中弓,(9)l/4左中弓,(10)1/4左弓等。如圖所示:
應當指出:弓位的劃分是明確的,但弓位的選擇和實際演奏絕不是機械死板的,而是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這一點務必需要演奏者切記。此外,由于弓速變化司引發弓長變化,演奏者為了更加順暢自如地進行演奏,因此在運弓時利用弓速、弓長在單位時間內可靈活變化的特性,根據演奏需要,合理地選擇弓位并對弓位進行適當的調整,便成為演奏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二胡不同于小提琴琴弓解放在外,二胡琴弓囂放在兩弦之間,雖然有時根據需要也可連續同向移動弓位進行提弓演奏,但一般都是在兩弦之間右拉左推連續變向運弓的。在多數情況下,弓位的選擇還是要在拉推流動運弓的過程中進行弓位的調整。在演奏中比較典型而常見的問題是,當遇到演奏時值持續時問較長的長音或是演奏具有一定力度的重音和強音時,都需要有一定弓長的起奏弓位,不然會感到演奏長音時弓子不夠用,或是演奏重音、強音時發不上力,達不到預期的音響效果。在實際演奏中,由于音樂節拍、節奏的變化.并不一定都會在演奏長音或重音、強音前能留有足夠弓長的起奏弓位。因此就要求在演奏時通過對弓速、弓壓的控制和調節,在換弓瞬間適時調整手臂運弓的發力部位,采用“輕拉快帶”的運弓方式,創造條件在音樂規定的時值內,為演奏后面長音或重音、強音時預留出所需弓長的起奏弓位,不僅是弓法變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對運用弓法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具有決定意義。實踐表明,一個有經驗的演奏家的整個運弓過程,如從演奏技術內涵的角度分析,也可看作是按照樂音時值長短控制弓速(弓長)和調節弓壓的過程,其中必然包含了在運弓時根據音樂需要不斷調整弓位的過程,才能順暢地完成精彩而生動的演奏。至于如何選擇調整合適的弓位,這要根據音樂表現和演奏的實際需要來決定。
(二)弓壓
即運弓擦弦時琴弓對琴弦的壓力。這是運弓發音時所產生的第二個基本因素。是運弓時與弓速同時產生的另一種物理屬性。弓壓也是產生力度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弓壓大則力度大,弓壓小則力度小。但控制弓壓的關鍵不完全在于弓壓的大小,而在于控制弓壓的質量,在于弓壓與弓速的密切配合。弓速加快,弓壓會逐漸加大,弓速放慢,弓壓會逐漸減小。因此,在運弓發音過程中,控制弓速和調節弓壓便成為控制發音質量和運弓力度變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1.弓壓中的重力與動力
運弓時的弓壓可來自琴弓和手臂的自然重量轉化的自然重力,也可來自運弓時利用自然重力通過手臂在擺動中所產生的動力;或是由重力和動力兩者形成的合力。因此,在運弓時對弓壓質量的控制與調節,是由琴弓和以大、小臂、手為統一整體的重力和通過手臂擺動產生的動力,在運弓擦弦時形成的綜合作用力完成的。這種運弓方法通常稱為重力運弓(見注釋③),是重力運弓的重力和動力決定著弓壓變化。而運弓時的重力與動力是通過手臂擺動傳力,并直接由握弓手指將重力和動力傳遞到琴弦的。因此,握弓手指“彈簧”系統在重力運弓過程中,配合弓速變化,適時適度平穩均勻的對弓壓進行控制與調節,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弓壓與力距
在運弓時由于杠桿和平衡的作用,從弓根到弓尖因力距長短不同,發出均勻聲音所需要的弓壓是不同的。所謂力距是指握弓手指的發力點至運弓起奏發音點之間的距離。拉弓時從握弓手指至弓根部位發音點的力距短,所需弓壓小。從弓根拉至弓尖,力距逐漸增長,所需的弓壓則逐漸加大。推弓時從弓尖推至弓根,隨著力距由長漸短,其所需弓壓則逐漸減小。因此在單位時間內,拉弓從弓根至弓尖或推弓從弓尖至弓根,在發出音量相同的聲音時,由于力距和起奏弓位不同,所需要的弓壓是不同的。簡而言之,拉弓力距短,起奏弓位所需的弓壓較;推弓的力距長,起奏弓位所需的弓壓較大。
3.弓壓的控制與調節
在運弓過程中,拉弓或推弓由予力距和起奏弓位的不同,存在大小不同的弓壓變化,而控制弓壓質量的關鍵在于運弓擦弦時傳遞弓壓過程的不同運弓方式。運弓時從肩、肘、腕到手指的各關節,都作為連接大、小臂和手指“彈簧”系統成為統一整體中的一個
環節,具有靈活可變的均衡支持力,并根據演奏需要可松可緊,收放自如。運弓時通過肩、肘、腕連接大、小臂、手,使每個部位的動作在一個運動整體中綜合地發揮作用,從上至下各部位的動作要協調自然舒展連貫。一般地講,運弓時發力的動作部位靠前、靠下、弓速較快、弓壓較小、運弓反應靈敏、快捷輕盈,其音色清純松透明亮;運弓時發力的動作部位靠后、靠上、弓速較慢、弓壓較大,運弓則相對遲緩、濃重而有力,其音色凝重渾厚而集中。在實際演奏中,控制弓壓質量的關鍵在于控制弓速變化的同時,保持均勻適度的弓壓變化,其中握弓手指“彈簧”系統對琴弓觸擦琴弦保持靈敏的彈性手感,以使琴弦振動充分、發音平穩均勻自然流暢為宜。運弓時傳遞弓壓過小,發音虛飄不實;傳遞弓壓過大,發音僵硬易燥均不可取。